Blast 爭議彙整|Paradigm 雖然不認同但支持團隊獨立性

自從上週Blur 推出 Layer2 網絡Blast 後吸引市場爭先加入,而其技術與營銷機制充滿爭議,投資Blast 的創投機構Paradigm 昨日表示「 Blast 已經越界,不過最終仍尊重團隊決定」。

Blast 爭議彙整|Paradigm 雖然不認同但支持團隊獨立性

Blast 有什麼爭議

Blast 是什麼

NFT 去中心化交易所 Blur 創辦人Pacman 於上星期推出的新Layer2 網絡Blast,以「鏈上原生收益」為特色,提供鏈上用戶資產安全的利率。

當用戶將ETH 或是大宗穩定幣存入Blast,Blast 團隊會將用戶於以太坊上的資產存入Lido 或是MakerDAO,代表用戶在操作Blast 上 DAPP 的同時資產還享有基礎利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延展閱讀:詳解Blur 收益型L2 網路Blast:鏈上原生利率、NFT 永續合約等

由於其獨特的原生利率機制,加上使用Blur 過往炒作市場的積分制度,使得Blast 截至稍早TVL 已經突破5 億味元,以現階段Layer2 生態來說Blast 交出相當出色的成績單,推出短短一星期已經穩坐現有Layer2 項目前五名。

Blast 技術爭議

Blast 受到許多批評。上述的機制可以發現幾個明顯的問題,Blast 團隊擁有多簽控制權,以將資金移往Lido,但是相對會有安全疑慮,另外Blast 目前並沒有完成Rollup 機製而只是個存款的智能合約。

Polygon Labs 工程師Jarrod Watts 推文表示Blast 僅是一個由3/5 多簽錢包控制的合約,雖然目前其他L2 也有相同問題,但Blast 目前根本沒有測試網、上面沒有交易、沒有跨鏈橋、沒有rollup,也沒有向以太坊發送交易資料,甚至沒有允許用戶的提款合約。Jarrod Watts 認為目前Blast 並不能稱為L2。

慢霧創始人餘弦也認為Blast 背後的安全性非常有問題,合約可以升級改變邏輯,但背後的多簽持有者都沒有公開。

延展閱讀:貪Blur 空投,結果Blast L2 都是假?開發者揭露跑路風險

Blast 技術上的架構被社群批評過於簡陋,且多設計與去中心化理念相違背,但卻成功吸引市場,再次引起許多關於去中心化、安全的必要性討論。

OffChain Labs 創始人Steven Goldfeder 將Blast 評論為怪物,認為已經濫用了L2 詞彙定義。

Layer2 專案開發動則數年,甚至許多以零知識證明為基礎的Rollup 項目迄今都還沒正式推出,相較Blast 以偷吃步且違背去中心化理念的技術架構,卻快速吸引市場資金與目光,也不難思考為何多開發者專案會看不慣。

Blast 營銷爭議

Blast 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吸引資金,除了獨特的利率機制之外,還有賴於類似Blur 的積分機制,用戶將資產存入Blast 也同樣可以賺取積分,得到未來空投獎勵機會,成功打動市場情緒。

不過此類積分制度早已被詬病無法吸引真正的用戶,現階段大多數Blur 的交易量仍充滿許多為了刷積分的買賣單。

另外,Blast 邀請碼機制同樣讓商業模式更像是金字塔模型,為了回應社群種種疑問,創辦人Pacman 也發文解釋嘗試減輕疑慮。

延展閱讀:Blast創辦人澄清:非由Paradigm主導、收益可持續,解釋邀請制度

Paradigm 看法

不同意Blast 許多做法

在面對如此眾多爭議的項目,投資方Paradigm 的專業與理念也備受質疑。因此,昨日Paradigm 團隊成員Dan Robinson 發文表示Blast 團隊在資訊傳遞和執行上確實已經越界了。

似乎Paradigm 與Blast 團隊有許多理念衝突之處。例如Paradigm 不同意在Layer2 網絡之前啟動mainnetBridge 將資金投往其他協議,也不認同為什麼還未開啟用戶提款之功能。

Paradigm 認為Blast 將為其他專案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且現階段大多行銷活動會降低團隊的工作效率。

仍然支持Pacman 嘗試探索

不過就算存在許多想法衝突,Paradigm 仍然會選擇支持Pacman 與其團隊,Paradigm 表示已經不是第一次投資這些人,從過往Namebase、Blur 到Blend 等項目,看到Pacman 團隊的能力與才華。

當Pacman 表示對L2 有一個願景來擴展Blur,並想在既有基礎上強化產品,Paradigm 選擇再次投資了他,並表示他們是世界級的開發者,可以為產業帶來價值。

Paradigm 一直在與Blast 團隊討論上述問題,Paradigm 不認可此類策略,但認真對待自身在生態系統中的責任而表達意見。

獨立思考重要性

Blast 在成功切入市場的首部曲結束後,充滿爭議下該如何成長並可持續經營,仍有許多考驗,團隊的下一步會是計劃確實備受關注。

筆者認為無論是專案團隊、專業創投、社群評論、市場情緒等多方面意見,都應該正確客觀地納入考量。

除了看到表面的事情之外,也該思考各方發言背後的動機,方可以更清楚的思考並看到事件全貌,最終自己評判,並為自身行動負責即可。獨立思考的能力在 Web3 生態更顯重要。

5/5 - (1 票)
顯示驗證碼
在线客服">
沒有賬號?👤售后  忘記密碼?